王彦升
从历史角度看,中晚唐以后,藩镇势力强大,出现军阀割据局面,最终导致唐王朝灭亡。中国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,这是一个非常动乱的年代,由于军阀拥兵自重、相互争斗,以致全国先后十家地方割据政权,中央王朝频繁更迭,皇帝像走马灯似的轮流坐庄。乱世终究是凭武力说话,“有枪就是草头王”,给点阳光就灿烂;与此同时,文化人则斯文扫地,所谓理或礼统统靠边站。生逢乱世,军人比一般人更有力量,也更骄横,尤其是高级将军。王彦升,“性残忍多力,善击剑”。后唐时期,他就进入禁军,担任过明宗李嗣源侍卫,此后一直在军中任职,亲历了五个朝代更迭;周世宗时,他因征战有功被擢为散员都指挥史。生活在这个年代,他感受到军人的力量,也染上军阀的习气,故而骄横跋扈,不把文官放在眼里。王彦升借夜间巡察机会敲诈文官乃至宰相,无疑是军阀的习气与胆气使然。从现实角度看,宋太祖之所以登上皇位,主要得益于亲信部将的拥戴。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的时候,京城局势尚未稳定,还可能存在变数。紧要关头,王彦升率领本部人马迅速开赴京城。后周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政变,从内廷飞马而出,准备组织力量抵抗。王彦升在街上遇见韩通,奋力追逐,驰入韩通家里,将韩通及其家人杀死。因此,王彦升自以为立下大功,不愧为开国功臣。至于范质、王溥等人,他们是忠于后周的旧臣,只是迫于情势,才承认新君。而王彦升作为赵匡胤的亲信,则是主动为他黄袍加身;所以,王彦升认为自己与皇上是生死与共的战友,即使范质、王溥等人仍为宰执大臣,但在新君心目中战友更为亲近。凭着这种关系,王彦升有底气居功自傲,以至于藐视宰相王溥,竟敢到他家里玩猫腻。


王彦升(917-974),字光烈,蜀地(在今四川)人,后迁洛阳,北宋开国功臣。

王彦升早年曾先后效力于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历任东班承旨、内殿直、护圣指挥使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、铁骑右第二军都校。他随周世宗征南唐、伐契丹,累立战功,改任散员都指挥使。

建隆元年(960),王彦升参与陈桥兵变,拥立宋太祖赵匡胤,并诛杀后周大将韩通,被授为铁骑左厢都指挥使。不久因敲诈宰相王溥,被贬出京城,出镇唐州,后又镇守申州、防州、原州。

开宝七年(974),王彦升回朝途中在乾州病逝。

早年经历

王彦升原是蜀地人,前蜀灭亡后迁居洛阳,后事奉宦官孟汉琼,因矫捷勇猛被举荐给唐明宗,补任东班承旨。他生性残忍,膂力过人,而且擅长击剑,人称“王剑儿”。

累立战功

后晋天福年间,王彦升改任内殿直。开运元年(944年),契丹南下,围攻大名。少帝石重贵亲自到澶州抵御,并招募勇士。王彦升与罗彦瓌应募,因功升任护圣指挥使。

广顺元年(951年),向拱在虒亭南部击破北汉军。王彦升阵斩汉军大将王璋,升任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。此后,王彦升累迁至铁骑右第二军都校,并遥领合州(属后蜀)刺史。

显德三年(956年),周世宗亲征南唐。王彦升随刘崇进、宗偓攻破金牛水砦,生擒唐军军校阎承旺、范横。十月,王彦升在盛唐再败唐军,斩首两千级。显德六年(959年),世宗北伐。王彦升随张永德攻瀛州,破束城,改任散员都指挥使。

拥立宋祖

建隆元年(960年),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,建立宋朝,是为宋太祖。王彦升参与拥立密谋,并率部先行赶回京师汴梁。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召集禁军,准备抵抗,结果路遇王彦升,被满门诛杀。宋太祖见王彦升违反不得有秋毫犯的命令,虽不高兴,但因建国之初需笼络人心,并未加罪,仍授他为恩州团练使、铁骑左厢都指挥使。

同年四月,王彦升担任京城巡检。他借巡检之名,半夜拜访宰相王溥,索取贿赂,并假意道:“夜间巡城很困,特来与王公喝两杯。”王溥佯装不知,只是置酒款待。次日,王溥将此事密奏太祖。王彦升因此被外放为唐州团练使,后改任申州团练使。

镇守边疆

开宝二年(969年),王彦升改任防州防御使。同年十二月,宋太祖又命王彦升移镇原州。

开宝七年(974年),王彦升因病回朝,行至乾州时去世,终年五十八岁。他因擅杀韩通,终身未被授予节度使之职。

敲诈宰相的武将王彦升

公元960年,中国历史上出现两个年号,一个是后周显德七年,一个是北宋建隆元年。前者只存在几天,旋即被后者所取代;之所以更换年号,是因为皇位及政权实现了更迭。这一年正月初三,后周检校太尉、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与部将策动陈桥兵变赵匡胤得以黄袍加身,成为宋朝开国皇帝。

虽说这次改朝换代颇为容易,但宋太祖心里仍有顾虑。后周旧臣表面上已然臣服,骨子里未必心悦诚服;还有,那些镇守一方的将领也会觊觎皇位,不可不提防。为此,宋太祖下令加强京城警备,夜间实行宵禁。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将军,被宋太祖任命为京城巡检,负责维护首都安全。

王彦升不负重托,尽职尽责,带领手下人马日夜巡逻在京城大街小巷。他是一个精明的武将,一边不辞辛苦地执行任务,一边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。当然,他不是向领导宋太祖邀功请赏,也不是向财政索要值勤补助,而是利用职务之便玩猫腻。

每逢夜间巡逻,王彦升就会叩开 一户文官家门,不请自入,跟主人打招呼:末将夜间巡警实在劳累,顺道来府上歇息一会。主人领悟到王彦升的来意,就赶紧拿出金银财宝犒劳;王彦升欣然笑纳,挥手一别,不带走一片云彩,却带走一笔钱财。或许有人认为,那些官员太胆怯,大可不必给钱与他。不给钱也可以,但问题很严重,王将军可以给你安上散布谣言、攻击新君、图谋不轨等莫须有罪名。于是王彦升屡试不爽,每次巡夜都有收获,胆子因而越来越肥,目标越来越大。

据《宋史·王彦升传》记载,建隆元年四月的一个夜晚,王彦升闯入宰相王溥私第。王溥把王彦升迎入家中,请他就座,看茶。王彦升开口对王溥说:“夜间巡警非常困乏,冒昧来相公府上打扰,想与相公喝上几杯,聊此一醉。”王溥含笑点头,当即安排酒菜款待。王彦升一边喝酒,一边闲聊,说自己夜间去大臣家喝酒,人家总会有所表示。不消说,这是暗示王溥,别人对我意思了,你也得意思意思。王溥很快意识到,他这是旁敲侧击,意在向自己索求钱物;但是,他做出“佯不悟”的样子,除了一个劲地劝酒,毫无要表示的意思。碰了一个软钉子,王彦升颇为不悦,喝下几杯酒,就起身告辞。翌日,王溥宋太祖密奏此事,宋太祖深为恼怒。三天之后,王彦升被解除京城巡检职务,贬到唐州任团练使。

从当时地位看,王溥位居宰相,而王彦升只是京城巡检,也就相当于中将。王彦升将军竟然敲诈王溥宰相,似乎违背常理,不可理喻。不过,这个事件已然发生,背后必有其深刻原因。

从历史角度看,中晚唐以后,藩镇势力强大,出现军阀割据局面,最终导致唐王朝灭亡。中国从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,这是一个非常动乱的年代,由于军阀拥兵自重、相互争斗,以致全国先后十家地方割据政权,中央王朝频繁更迭,皇帝像走马灯似的轮流坐庄。乱世终究是凭武力说话,“有枪就是草头王”,给点阳光就灿烂;与此同时,文化人则斯文扫地,所谓理或礼统统靠边站。生逢乱世,军人比一般人更有力量,也更骄横,尤其是高级将军。王彦升,“性残忍多力,善击剑”。后唐时期,他就进入禁军,担任过明宗李嗣源侍卫,此后一直在军中任职,亲历了五个朝代更迭;周世宗时,他因征战有功被擢为散员都指挥史。生活在这个年代,他感受到军人的力量,也染上军阀的习气,故而骄横跋扈,不把文官放在眼里。王彦升借夜间巡察机会敲诈文官乃至宰相,无疑是军阀的习气与胆气使然。

从现实角度看,宋太祖之所以登上皇位,主要得益于亲信部将的拥戴。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的时候,京城局势尚未稳定,还可能存在变数。紧要关头,王彦升率领本部人马迅速开赴京城。后周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惊闻政变,从内廷飞马而出,准备组织力量抵抗。王彦升在街上遇见韩通,奋力追逐,驰入韩通家里,将韩通及其家人杀死。因此,王彦升自以为立下大功,不愧为开国功臣。至于范质王溥等人,他们是忠于后周的旧臣,只是迫于情势,才承认新君。而王彦升作为赵匡胤的亲信,则是主动为他黄袍加身;所以,王彦升认为自己与皇上是生死与共的战友,即使范质王溥等人仍为宰执大臣,但在新君心目中战友更为亲近。凭着这种关系,王彦升有底气居功自傲,以至于藐视宰相王溥,竟敢到他家里玩猫腻。

从人性角度看,人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,一旦有机会就可能谋取私利。王彦升作为京城巡检,其职责就是维持秩序,防止动乱或镇压叛乱;处于新旧政权交替时期,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。所以王彦升执行巡察任务,拥有很大职权。凭借手中的权力,他可以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,指控某个官员涉嫌谋反;也就是说,他能合法地陷害他人。所以,他可以无所顾忌地闯入那些官员家里进行敲诈,他们想要免于被陷害,就必须用钱财赎买。他这么做,无疑是滥用职权的表现。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:“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,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。”既然滥用职权能给自己带来利益,王彦升何乐而不为?他不仅乐此不疲,而且利令智昏,竟然把宰相也纳入敲诈对象。

出于对王彦升的信任,宋太祖让他担任京城巡检,意在稳定局势。没想到,王彦升借机敲诈到宰相头上。稍有头脑的人,就会产生这样的联想:如此胆大妄为的武将,今日竟敢藐视宰相,他日也会冒犯皇上,甚至觊觎皇位,骤然粉墨登场。从晚唐五代至今,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,不能不令宋太祖警醒。有鉴于此,宋太祖果断做出将王彦升贬职外放的决定。王彦升可谓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,自毁前程。

建隆二年(961年)秋天,宋太祖导演了一幕话剧,巧妙地解除了石守信、王审琦等武将的兵权,史称杯酒释兵权。对于宋太祖来说,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因为晚唐五代的灭亡乃前车之鉴,其原因不外乎是武将骄横跋扈、拥兵自重,所以有必要对他们加以防范。此事虽然与王彦升无关,但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军阀习气的危险,或许在一定程度促使宋太祖萌生重文轻武的理念。客观地说,宋代推行重文轻武国策,确实不利于应对外患;可是,若不如此,重蹈晚唐五代的覆辙在所难免。这个两难的死结,在那个时代是无法破解的。